背景声音
背景声音是一个现场报道的“签名”,它是为了抓住一部分的现场混杂的声音及信息。如果画面呈现的是一个铁匠把铁片放入水中的场景,就应该同时听到淬火“嗞嗞嗞”的声音。
在很多报道里,声音是一个特殊的信息:它能让观众自己感受“强烈的反对声”,听到“胜利者的喜悦”,“高架路旁居民抱怨的噪音”……这些信息用背景声音传达比用记者的旁白叙述来得更有说服力。
单独的背景声音
在拍摄过程中,录一些单独的背景声音是个好习惯。为了在剪辑时能找到这些声音,摄像机镜头里的画面应该在录音时转化成彩条信号,或是用手挡住镜头并对着话筒说:“单独的声音”。
- 在剪辑时,单独的背景声音有助于衔接相关的画面,增强关键性画面的力度。
- 在混音时,单独的背景声音有助于保持声音的连续性及报道从头到尾背景音的一致性。
采访也是一种声音
- 无线话筒:
如果被访者用的是无线话筒,他又处于远景中,拍摄效果可能会很奇怪:他的声音很响,但画面中人又很小。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平衡音量。
- 话筒的位置:
为了避免拿话筒的手臂出现在镜头中,记者要用与摄像机相反方向的手臂拿话筒。话筒不能太高,以免出现在镜头中;也不能太低,以免采集不到受访者的声音。
使用“小蜜蜂”更为隐蔽,不太干扰受访者,记者也能随时提问。
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经常被使用在运动类报道,及文化类,特别是人物介绍中,音乐能增强报道的节奏感。所选的音乐要和报道主题恰到好处。
音乐也能用作片段之间的剪辑“红线”,增强叙述的连贯性。要注意,剪辑时更要注重画面之间的逻辑性,而不是单纯地跟着音乐的节奏和节点走。
在那些现场报道中,要避免过度地使用音乐。但是,如果音乐来自于现场,就要拍摄一个现场画面来说明这段现场音乐的出处:广播、交响乐队、街角的吹笛人……
对录音师的几点建议:
- 在录音前,检查电池
- 在音乐会或是演讲现场,为了保持声音的连续性,摄像机在改变取景时,要始终处于拍摄状态。
- 在车里进行采访时,要先关闭车窗,把麦克风固定在遮阳板上,以达到一个良好的录音效果。
- 录音完成后,用耳机检查音质(特别是使用无线话筒的情况下),保证没有杂音干扰。
录音师在报道和采访现场同步录音。他要选择一个最佳地点,不受任何干扰地进行录音。他可以用一根杆子,让麦克风靠近声音源,同时把杆子留在摄像机的镜头外。录音师也可以用混音器平衡采访者和被访者的音量。他要时刻监听录音效果,随时提醒记者和摄影师一切可能的干扰。
没有录音师随行的情况下,记者自己使用麦克风,他应该了解:
- “小蜜蜂”是最隐蔽及最不干扰受访者的麦克风。
- “小蜜蜂”,方向性强,能收集到需要的声音。它还能让记者随时掌控采访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