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10. 用画面传情达意

外出采访时,摄像师根据他在现场所看到的以及他自身的风格拍摄。他运用丰富的画面语言,通过以下技术表现出不同的含义:摄像机的选择,角度的选择、取景、光线、移动以及与拍摄对象的相对位置。

远近镜头:

摄像师每开动一次摄像机,“开始”“停止”,就会产生一个画面。
在某处或围绕一个事件所拍摄的画面组成了一个片段,这组画面应该丰富多变:

  • 远景表现事件背景
  • 全景突出人物位置
  • 人物臀部以上镜头(Plan americian)刻画行动中的人物
  • 半身镜头表现场景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
  • 中景或人物胸部以上镜头是典型的电视画面,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之间正常的视觉高度。
  • 近景引起观众对某一身体或物体细节,某一具体行动的关注。
  • 特写镜头将观众注意力集中到与动作相关的某一标记细节。

不同的拍摄效果表达不同的含义

  • 开头悬念:

个人物或物体逐渐地从画面边缘出现,这样会增加画面的景深效果。

  • 俯视仰视:

拍摄角度由低处往高处拍,或由高处往低处拍,会放大或缩小被拍摄人物或物体,增加或减少所拍人或物的支配效果。

  • 个画面的片段:

摄像机一直处于拍摄状态,画面没有被切掉,片段仅由这个画面组成。 摄像机不间断地跟随一个进行中的动作或是某一个地点的描述。

  • 具有主观意识的摄像机镜头

镜头效果像是画面中的人物看出去的视角,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摄像机的移动:

  • 全景拍摄:

摄像机架在三脚架上,绕轴转动,以显示新闻事件的背景和空间环境。

  • 跟踪摄影:

摄像机是可移动的,跟随一个持续的路线,经常是和拍摄的人或物平行的高度。外出拍摄时,可以在汽车、火车上进行跟踪摄影。这项技术可以表现一个过程,一段历史,一个演变……

摄像机移动及光学效果:

  • 推进镜头:

通过光学手段,远处的物体能被拉近。外出拍摄时,最好的“拉近”物体的方法是让摄像师靠近被拍摄的物体。

  • 模糊/清晰效果:

摄像师可以通过改变焦距把清晰的前景变模糊,模糊的远景转清晰(反之亦然)。此效果可以自然地表现叙述中的过渡。

  • 黑化/白化效果:

这个技巧用来表示一个明确的中止。用在两节采访片段之间,清楚地表现出采访内容的剪辑效果。

拍摄几大规则

  • 三画面规则:

一个动作至少要拍三个画面。其中要有两个以上不同的画面,以避免整个片段的不连贯。

  • 180°规则:

一般而言,一个动作永远都不能越过一条无形的线。这条线把某个空间分成两部分。如果摄像机从这条线的一边转到了另一边,拍摄的场景会变得不合逻辑,不可理解。

  • 镜头外的声音或画面:

一个取景既界定了在镜头内呈现的画面,也同时界定了那些在镜头外的画面。一个反光镜显现出整个车子,袖口上的纽扣,一个任务……

四个建议

  • 少移动摄像机:留给观众一些时间看清场景。
  • 尽可能用三脚架或单脚架:稳定的画面是专业的画面,因此更能取信于观众。
  • 戴耳机控制声音:一些杂音会影响观众对采访内容或是场景的理解(空调杂音、路过的火车……)。
  • 外出采访前要检查所有装备:电池、存储卡、光照灯……

外出采访要带回多少画面给剪辑师?

一个新闻短片=大约20个剪辑过的画面=60个拍摄的画面
(拍摄与剪辑画面的比例:3比1)

为了有一个生动的剪辑效果,剪辑师需要:

  • 2个整体画面,所以现场要拍6个画面
  • 8个中景画面,现场要拍24个
  • 10个近景画面,现场要拍30个
  • 30秒的采访,现场要拍2分钟

画面要能回答一些问题:哪里?谁?什么?

要反映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形势、空间,以及事件主角,相关人员,被采访者。

拍摄时,记者和摄像师要标记出所有不能用图片和声音回答的问题。记者的旁白用来回答这些抽象的问题,如为什么?怎么?